開挖方法分為明挖法和暗挖法。明挖法多用于淺埋隧道或城市鐵路隧道,而山嶺鐵路隧道多用暗挖法。按開挖斷面大小、位置分,有分部開挖法和全斷面開挖法。在石質(zhì)巖層中采用鉆爆法最為廣泛,采用掘進機直接開挖也逐漸推廣。在松軟地質(zhì)中采用盾構法開挖較多。
鉆爆法
在隧道巖面上鉆眼,并裝填炸藥爆破,用全斷面開挖或分部開挖等將隧道開挖成型的施工方法。
鉆爆法開挖作業(yè)程序包括測量、鉆孔、裝藥、爆破、通風、出碴、錨桿、立架、掛網(wǎng)、噴錨等工序。
①鉆孔:要先設計炮孔方案,然后按設計的炮孔位置、方向和深度嚴格鉆孔。單線隧道全斷面開挖,采用鉆孔臺車配備中型鑿巖機,鉆孔深度約為2.5~4.0米。雙線隧道全斷面開挖采用大型鑿巖臺車配備重型鑿巖機,鉆孔深度可達5.0米。炮孔直徑約為 4~5厘米。炮孔分為掏槽孔(開辟臨空面)、掘進孔(保證進度)和周邊孔(控制輪廓)。
②裝藥:在掘進孔、掏槽孔和周邊孔內(nèi)裝填炸藥。一般裝填硝胺炸藥,有時也用膠質(zhì)炸藥。裝填炸藥率約為炮眼長度的60%~80%,周邊孔的裝藥量要少些。為縮短裝藥時間,可把硝胺炸藥制成長的管狀藥卷,以便填入
炮眼;也可利用特制的裝藥機械把細粒狀藥粉射入炮
孔中。
③爆破:19世紀上半期以前用明火起爆。1867年美國
胡薩克鐵路隧道開始采用電力起爆。此后,電力起爆逐漸推廣。在全斷面掘進中,為了減低爆破對圍巖的震動和破壞,并保證爆破的效果,多采用分時間階段爆破的電雷管或毫秒雷管起爆。一般拱部采用光面爆破,邊墻采用預裂爆破。近期發(fā)展的非電引爆的導爆索應用日益廣泛。
④施工通風:排出或稀釋爆破后產(chǎn)生的有害氣體和由內(nèi)燃機產(chǎn)生的氮氧化物及一氧化碳,同時排除煙塵,供給新鮮空氣,借以保證隧道施工人員的安全和改善工作環(huán)境。通風可分主要系統(tǒng)和局部系統(tǒng)。主要系統(tǒng)可利用管道(直徑一般為1~1.5米,也有更大的)或巷道(平行導坑等),配以大型或中型通風機;局部系統(tǒng)多用小型管道及小型通風機。巷道通風多采用吸出式,將污濁空氣吸出洞外,新鮮空氣由正洞流入。新鮮空氣不易達到的工作面,須采用局部通風機補充壓入。
⑤施工支護:隧道開挖必須及時支護,以減少圍巖松動,防止塌方。施工支護分為構件支撐和噴錨支護。構件支撐一般有木料、金屬、鋼木混合構件等,現(xiàn)在使用鋼支撐者逐漸加多。噴錨支護是20世紀50年代發(fā)展起來的一種支護方法,其特點是支護及時、穩(wěn)固可靠,具有一定柔性,與圍巖密貼,能給施工場地提供較大活動空間。中國在一些老黃土隧道中應用噴錨支護也獲得成功。噴射混凝土工藝分為干噴和濕噴。現(xiàn)多采用干噴法,即將干拌混凝土內(nèi)摻入一定數(shù)量的速凝劑,用壓縮空氣將混凝土由管內(nèi)噴出。在噴口加水射到巖石面上,一次可噴3~5厘米厚度。在噴射混凝土中摻入一些鋼纖維,或在巖面掛鋼絲網(wǎng)可提高噴錨支護的強度。鋼錨桿安設在巖層面上的鉆孔內(nèi),其長度和間距視圍巖性質(zhì)而定,一般長度為2~5米,通常用樹膠和水泥漿沿桿體全長錨固。在巖層較好地段僅噴混凝土即可得到足夠的支護強度。在圍巖堅硬穩(wěn)定的地段也可不加支撐。在軟弱圍巖地段噴錨可以聯(lián)合使用,錨桿應加長,以加強支護力。
⑥裝碴與運輸:在開挖作業(yè)中,裝碴機可采用多種類型,如后翻式、裝載式、扒斗式、蟹爪式和大鏟斗內(nèi)燃裝載機等。運輸機車有內(nèi)燃牽引車、電瓶車等,運輸車輛有大斗車、槽式列車、梭式礦車及大型自卸汽車等。運輸線分有軌和無軌兩種。
由鉆孔直到出碴完畢稱為一個開挖循環(huán)。根據(jù)中國的經(jīng)驗,在單線全斷面開挖中24小時能作兩個循環(huán),每個循環(huán)能進3.5米深度,每日單口進度可達7米。然而在開挖中難免遇到斷層或松軟石質(zhì)以及涌水等,不易保持每日的預計循環(huán),所以每月單口實際進度多低于200米。中國成昆線蜜蜂箐單線隧道單口最高月進度曾達到 200米。日本大清水雙線隧道單口最高月進度曾達到 160米。開挖循環(huán)作業(yè)的特點是一個工序接一個工序必須逐項按時完成,否則前一工序推遲就會影響下一工序,因而拖長全部時間。其中最主要的工序為鉆孔及出碴,所用時間占全部作業(yè)時間比例較大。
鉆爆法開挖采用的方法有全斷面開挖法和分部開挖法。
①全斷面開挖法:一次開挖成型的方法。一般采用帶有鑿巖機的臺車鉆孔,用毫秒爆破,噴錨支護。還要有大型裝碴運輸機械和通風設備。全斷面開挖法又演變?yōu)榘霐嗝娣ā0霐嗝娣ㄊ腔⌒紊习氩款I先,下半部隔一段距離施工。
②分部開挖法:先用小斷面超前開挖導坑,然后,將導坑擴大到半斷面或全斷面的開挖方法。這種方法主要優(yōu)點是可采用輕型機械施工,多開工作面,各工序間拉開一定的安全距離。缺點是工序多,有干擾,用人多。根據(jù)導坑在隧道斷面的位置分為:上導坑法、中央導坑法、下導坑法以及由上下導坑互相配合的各種方法,另有把全斷面縱向分為臺階進行開挖,而各層臺階距離較短的臺階法。
上導坑法適用于軟弱巖層、襯砌順序是先拱后墻,曾于1872~1881年為圣哥達隧道采用。中國短隧道一般用這種方法。中央導坑法是導坑開挖后向四周打輻射
炮眼爆破出全斷面或先擴大上半部。20世紀初美洲曾用這種方法,20年代美國新喀斯喀特隧道也用這種方法。下導坑法即下導坑領先的方法。其中包括:a.上下導坑法,利用領先的下導坑向上預打漏斗孔,便于開展上導坑等多工序
平行作業(yè)。襯砌順序多用先拱后墻,遇圍巖較好時亦可改為先墻后拱。b.漏斗棚架法,適用于堅硬地層,以下導坑掘進領先,由下而上分層開挖,設棚架,先襯砌邊墻后砌拱。1961~1966年在中國成昆線關村壩鐵路隧道應用,1964年復工后取得平均單口月成洞152米的進度。c.蘑菇形法,同漏斗棚架法類似,也設棚架,但先襯砌拱部后砌邊墻。1971~1973年在枝柳線彭莫山單線隧道應用,取得平均單口月成洞132米的進度。d.側壁導坑法,兩個下導坑領先,環(huán)形開挖,最后挖掉中心土體,襯砌順序為先墻后拱,多用于圍巖很差的雙線隧道。也有采用上導坑領先及兩個下導坑成品字形的。更多相關題目:
全斷面開挖法和分部開挖法是鉆爆法開挖常用的方法,但隧道施工很復雜,時常遇到各種困難情況,如大斷層、流沙、膨脹地層、溶洞、大量涌水等,尚需采取相應措施。
盾構法
采用盾構作為施工機具的隧道施工方法
[2] 。1825年在倫敦泰晤士河水下隧道首先試用盾構,并獲得成功。此后,松軟地質(zhì)多采用盾構法開挖。盾構是一種圓形鋼結構開挖機械,其前端為切口環(huán),中間為支撐環(huán),后端為盾尾。開挖時,切口環(huán)首先切入地層并能掩護工人安全地工作;支撐環(huán)是承受荷載的主要部分,其中安設多臺推進盾構的千斤頂及其他機械;盾尾隨著上述兩部分前進,保護工人安裝鑄鐵管片或鋼筋混凝土管片。盾構法適用于松軟地層,施工安全,對地層擾動少,控制圍巖周邊準確,極少超挖。日本丹那鐵路隧道曾采用盾構法施工。
掘進機法
在整個隧道斷面上,用連續(xù)掘進的聯(lián)動機施工的方法。早在19世紀50年代初,美國
胡薩克隧道就試用過掘進機,但未成功。直到20世紀50年代以后才逐漸發(fā)展起來。掘進機是一種用強力切割地層的圓形鋼結構機械,有多種類型。普通型的掘進機的前端是一個金屬圓盤,以強大的旋轉和推進力驅動旋轉,圓盤上裝有數(shù)十把特制刀具,切割地層,圓盤周邊裝有若干鏟斗將切割的碎石傾入皮帶運輸機,自后部運出。機身中部有數(shù)對可伸縮的支撐機構,當?shù)毒咔懈畹貙訒r,它先外伸撐緊在周圍巖壁上,以平衡強大的扭矩和推力。掘進機法的優(yōu)點是對圍巖擾動少,控制斷面準確,無超挖,速度快,操作人員少。
隧道襯砌
隧道開挖后,為使圍巖穩(wěn)定,確保運營安全,需按一定輪廓尺寸建造一層具有足夠強度的支護結構,這種隧道支護結構稱為隧道襯砌。常用的襯砌種類有就地灌注混凝土類、預制塊拼裝、噴錨或單噴混凝土、復合式襯砌。復合式襯砌是在噴錨或單噴支護之后,再就地灌注一層混凝土,形成噴錨支護同混凝土襯砌結合的復合式襯砌結構。如遇有水地段可在兩層支護間加掛一層塑料板或做其他防水層。